注  :

Q:提问者。  A:回答者。

正文:

Q:既然微软这么重视实际的能力,每一个人都会经过几轮面试的考察,在学校时的学习成绩是否就不重要了?

A:也不一定。同样关键不是在于静态的成绩,而是通过成绩了解成绩取得的过程,了解一个人的特质。曾经有一个面试者详细询问了一个应聘者在学习里的各种表现,最后在面试报告中写道:“我详细询问了她从中学到大学、研究生的情况,她在学习里没有一科成绩是非常拔尖的,也没有太坏的成绩。她从来没有做过出格的事情,如逃课、自己写一些程序、打工等。我在她身上看不到对卓越的追求,也没有看到她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......所以我认为本公司不应该雇用他”。

Q:虽然我没什么想法,但我觉得微软太有名了,我也不用多想了,我就是要进这样的公司,你教我干什么都可以!

A:我们恰恰不太需要没什么想法的人,这也许和企业文化有一些关系。在中国一些企业的文化中,往往是领导安排你做什么,你就做什么。在微软,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我们希望雇员能够”在其位,谋其事“,同时能够考虑到自己三五年后的发展,并且能自己制定计划去实现事业目标,这是公司的文化。

Q:面试的时候要穿什么衣服?

A:在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,穿你觉得舒服的衣服就行。我们看到不少应聘者穿着明显不舒服的西服来面试,这样不会给自己加分,当然也不会减分。但是自己太不舒服,会影响发挥。

Q:不舒服没关系,只要你们公司觉得舒服,我就舒服。

A:我们刚刚说过,微软更看重的是”你“是否觉得舒服,”你“要做什么,以及”你“有什么创意。

Q:有没有在面试中作弊的呢?

A:说起来,还真有。有一天,我在微软外面的一个中餐馆吃晚饭,这个餐馆很小,大家坐得比较挤,我不得不听到邻座的高谈阔论。原来是一个刚刚在微软面试过的学生在和几个学校聚餐,他很兴奋地谈着当天面试的经历----

"他问了那个在链表中找回路的问题了么?"

"问了,我假装思考了一下,稍稍试了试别的解法,然后就把你说的那个解法讲出来了....."

对于这种人,我们内部叫”Poset“---摆姿势的人。如果你在面试时恰好被问到了一道知道答案的题目,你可以向面试者提出来。摆姿势的话,万一被戳破,会比较难堪。既然你已经花了时间了解解法,不妨和面试者深入的探讨一下。

Q:大家发表在BBS上的面经,公司看不看?

A:公司的一些员工也在看,有一次,HR在某BBS上看到一篇很详细的面经,文笔生动,此文章从他看到HR JJ的那一刻写起,直到做了什么题目、怎么做的、说了什么话、最后如何走出了公司的大门他都做了详细的记录。从描述上看,我们很容易就推断出这是哪一位应聘者。他似乎发挥的很不错,可惜他忘了在开始面试的时候,HR JJ给他讲的,他也签了自己大名的保密协定。对于这样的同学,我们只能遗憾的放弃了。

Q:整个面试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答得很不错了,面试者指出的问题我大部分都能回答出来,为什么我还是没有通过?

A:一个原因是有比你更厉害的应聘者,另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原因是,应聘者和面试者对于”不错“的定义是不一样的。

对于在校学生,觉得自己写的程序,涂涂改改大概逻辑能通过就行了,面试者指出来的问题能答出来一些就行了。但是对于将来的公司员工,我们要考察:程序设计的思路如何?编程风格如何?细节是否考虑到?程序是否有内存泄露?是否采用了最优算法?是否能对程序进行修改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?是否能举一反三?另外,除了专业技巧,我们在面试中还会考察应聘者的职业技巧(professional skills,也有人称为 soft skills)。这个人的交流能力、合作能力如何,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是什么?在有压力的情况下,能否发挥水平?是否追求卓越?这些”非技术“的因素相当重要。

Q:很多有名的企业面试只要求谈谈就可以了,为什么微软一定要写代码?

A:我们绝大部分工作,都是通过代码而来,很大一部分的问题,也是由代码所导致的。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写代码这件事。当然有很多其他工作不需要写代码,但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。

有一次我在过道上碰到一个同事陪着一个应聘者走出大楼,这位应聘者边走边侃侃而谈。后来我问这位同事详情。他说:”这位先生表达能力不错,但是当我叫他写一个小程序的时候,他死活不动手。他说在以前的工作中如果要写代码,从MSDN上拷贝一些下来就行了。我和他僵持了一会儿之后,只好说,那你要是不写,我们就没什么可谈的了。所以后面的面试都没有必要了,我直接送他出了门。“

有一次我收到我们开发总经理的右键,上面强调了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让应聘者动手写代码等,这时对面的一位同事不好意思的说,他今天碰到的应聘者是以前的朋友的朋友。俩人聊了很长时间的闲话,后来他不好意思叫他写代码,时间也不够了,于是就写了一些反馈,说这个人看起来还行。没想到开发经理眼尖,把这个问题揪了出来。

Q:市场上有很多号称宝典的面试书籍,这些的确是外企用的面试题目么?我看到一本,就想睡网络上流传的各种面经的汇编,好像没有太大的价值。

A:我觉得最好的技术面试”宝典“,就是讲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经典著作。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程师们在长期的面试过程中,也收集了一些有意思的面试题目,叫《编程之美》,听说马上就要出版了。

Q:太好了!这本书里面一定有无数的源代码供学生们钻研吧?

A:其实,大部分题目都不需要连篇累牍的程序来解决,聪明的解法通常是非常简明的。药灵丸不大,棋妙子无多,程序也是这样,许多题目的核心算法就是寥寥几行。这可以说是编程之美的一种表现形式。我们面试就是要寻找能体会到编程之美的人。

另外,我们这一番对话应该给微软的技术面试做了想当的”去神秘化“(demystified)的工作。我还要提醒同学们要”去粉丝化“----不要像极品粉丝追逐明星那样,如果明星不能满足自己见一面的要求(或者其他要求),就觉得天旋地转,痛不欲生。如果你经过努力,仍然没有进入微软公司,你并非一无是处,天也不会塌下来。微软公司不过是很多软件公司中的一个,它要寻找”合适“它条件的员工,这个公司不适合你,还有下一个,或者干脆你自己开创一个吧。

Q:技术面试还有什么特别的诀窍么?

A: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,亚洲研究院的前任院长沈向洋博士经常讲的一句话是”Nothing replaces hard work“ ,既然同学们知道技术面试不外乎就是这些类型的题目,哪大家就自己动手做一遍就好了。如果实在做不出来,可以学习《编程之美》或其他书上详细的讲解。

Q:我自己解答问题太慢了,能把《编程之美》书上的解法背下来,也是一种捷径吧?

A:有时要小心这样的“捷径”。我想起以前考大学的一件事儿。当时有一本很厚的 英语标准化考试模拟题,不少同学都买来做。另一位同学从学长那里得了一本做过的书,我们在做题的时候,他说:“我不用做了,我已经有答案了,我平时看看答案就行了,一样的。”结果高考的时候,他的英语考得很不好。

所以,对于认为只要买了一本《编程之美》,或者其他宝典,就好像得到了入职捷径的同学,我要提醒一下:小心这样的捷径!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